河牧牧业有限公司

联系人:黄女士 
电话:0318-3735808
传真:0318-3735800
E-mail:hemuhlq@126.com
公司地址:衡水市武强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公司网址:http://www.hemumuye.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几种重要禽病的流行和防疫

几种重要禽病的流行和防疫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表时间:2009/7/12 17:03:32  点击:408
     鸡群的免疫接种是防疫疾病的最后一道屏障,良好的疫苗没有科学的免疫程序,也能导致免疫效果甚至免疫失败。免疫程序本身就包括疫苗的选择和免疫的方法;也包括免疫接种的日龄免疫次数,以及如何做好多个疫苗的合理使用。免疫程序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我们鸡群的健康程度;由于养殖场的条件,饲养管理方法不同,区域疫病流行情况不同,所以一定要知道适合自己养鸡场的免疫程序。
一、新城疫
(一)、流行特点
1、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在春初、秋冬季节变换时易发。
2、 病死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健康鸡接触病鸡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等,通过呼吸道、眼结膜以及消化道感染发病。
3 、在很多养鸡密集地区,一些养鸡场常发生非典型新城疫,其特点是发生在免疫鸡群,尤其是20-40日龄、60-100日龄、180-350日龄的鸡群容易发生。雏鸡最初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其后表现出新城疫的神经症状。60-100日龄的育成鸡主要表现为病鸡生长不良、消瘦、瘫痪和排稀绿粪,鸡群有零星死亡,影响鸡以后的产蛋性能,产蛋率往往达不到标准水平。180-350日龄的产蛋鸡群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和产蛋下降,蛋壳品质变差。
4、 1998年以后,新城疫发病逐年加重。在很多养殖地区,特别是15-40日龄的鸡群大面积发生典型新城疫,死亡率极高。而这些鸡群一般都用过2-3次冻干苗的免疫,似乎免疫冻干苗不能有效预防新城疫的发生。用过冻干苗和油苗免疫的鸡群,发病轻,死亡率低。2001年以后,雏鸡(主要是3-10日龄的肉仔鸡)新城疫发病有增加趋势,母源抗体不能有效阻止通过呼吸道黏膜途径感染新城疫的发病。
(二)、免疫防控
1、疫苗的选择:ND疫苗可分为活毒苗和灭活苗两大类。活苗免疫后,刺激哈德氏腺、气管黏膜等组织产生局部分泌抗体,一般一周后达到高峰,油乳剂灭活苗免疫后,一般抗体产生较慢,需2周~3周时间达到高峰,但抗体效价较高,持续时间长。据此,生产实践中,活苗和灭活苗同时配合使用,免疫效果较好,既可很快地建立局部免疫屏障,同时又使机体产生高滴度的体液抗体。灭活苗在使用前应注意:要将疫苗先回温,并且上下摇匀,以免对机体产生冷应激和影响机体对疫苗的吸收。
1.1活苗:主要包括Ⅱ系(B1)、Ⅲ系苗(F)和Ⅳ系苗(LaSota,Clone 30)、V4、N79、VH、新威灵、RE等。I系为中等毒力的疫苗,毒力较强,仅用于60日龄以上鸡的免疫。Ⅳ系苗适合于7日龄以上鸡群的免疫,其它弱毒苗毒力较弱,适合于各种日龄鸡的免疫。新威灵和RE活疫苗具有双嗜性,即可在呼吸道内增殖又可在消化道内增殖。活疫苗的免疫原性与疫苗毒力呈正相关,毒力越强, 免疫原性越好。
1.2灭活苗:目前广泛使用的是油乳剂灭活苗,其它佐剂的新城疫灭活苗效果不理想。油乳剂灭活苗根据生产工艺不同,又分为单相苗、双相苗和浓缩苗。灭活苗具有安全、不散毒、容易保存、受母源抗体影响小、免疫期长等优点,现已广泛用于新城疫的免疫,选用流行毒株制造的疫苗,防疫效果更佳。
2、免疫方法:新城疫疫苗有注射(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滴鼻、点眼、饮水、气雾等多种免疫方法。可根据疫苗的种类、性质、受免鸡只日龄、饲养管理方式等选取不同的免疫方法。冻干苗一般来说气雾免疫比其它免疫途径效果好,滴鼻和点眼免疫效果比饮水免疫效果好;油乳剂灭活苗和弱毒苗联合使用比单用任何一种疫苗效果更好。滴鼻、点眼逐只抓鸡,漏免机会少,但操作应注意:滴鼻时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更有利疫苗吸入;点眼免疫应注意疫苗吸入后,将鸡轻轻地放开,防止疫苗脱落;饮水、喷雾均属群体免疫,比较省时省力,但操作要求严格。气雾免疫效果较好,3天即可产生免疫反应,但受鸡舍环境(气温高低、室内干湿度)和雾滴大小影响。小日龄一般要求雾滴大些,避免太细,吸入肺脏引起过重的呼吸道反应。同时还应注意,有呼吸道疾病的鸡群不宜用此种免疫方法,特别是霉形体阳性鸡群。饮水免疫应激最小,最受养鸡者欢迎。但就其免疫效果看,一般不理想,抗体滴度上升慢,且参差不齐,也达不到较高水平。因此,免疫更应注意以下几点:免疫前要适当断水2小时~4小时,增加足够量的饮水器具,以使80%的鸡能同时喝到水,使鸡群能在40分钟到1小时将疫苗水饮完,疫苗分两次饮用,为使所有鸡只都能喝到足够的量,应不停驱赶鸡只。个别体弱鸡只喝不到水,可单独口服,以免漏免。免疫时,最好用深井水或自来水静置一段时间后再使用,并在饮水中加入0.2%~0.5%的脱脂奶粉,切忌水中含有消毒剂。灭活苗常用注射的方法,分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小日龄鸡以颈部皮下注射为宜。
3、免疫程序:雏鸡进行首次疫苗接种,原则上,在雏鸡体内的被动免疫力消退之后进行,接种才会取得成功。然而,在实践中,在母源抗体降到低水平之前进行,这是为了避免遭受现场感染的危险,多数鸡场在1日龄至10日龄做活苗加灭活苗免疫,大日龄的鸡往往因为免疫间隔时间太长,而在刚刚免疫后发病,这是因为鸡在接受免疫接种时,其体内可能已潜伏着疾病,所以免疫接种可能已经太迟,从而无法影响疾病的进程了。另一种情况是疫苗免疫力未充分产生之前已感染了疾病。免疫应答是一系列复杂的链式反应,疫苗接种后,需要数天的时间才能在体内产生免疫力,但鸡群也不是免疫次数越多越好,一般我们建议蛋鸡在产蛋期间隔4周左右做一次活苗点眼,3月左右做一次油苗注射。
污染严重的地区可采用下列程序:
1-3日龄
新城疫C30-H120二联冻干苗或C30-Ma5
滴鼻点眼
9-10日龄
新城疫LaSota -H120二联冻干苗或C30-H120
滴鼻点眼
新城疫油乳剂灭活苗
颈部皮下注射
30-35日龄
新(LaSota )支(H120)二联、新威灵
滴鼻点眼
新-流(H9)二联油苗
颈部皮下注射
60-65日龄
新城疫克隆Ⅰ系
注射
新城疫油乳剂灭活苗
颈部皮下注射
100-110日龄
新(LaSota )支(H120)二联
滴鼻点眼
新-支-减三联油苗
颈部皮下注射
180-200日龄
新城疫克隆Ⅰ系冻干苗
注射或饮水
新城疫油乳剂灭活苗
颈部皮下或胸部皮下注射
 
5、免疫注意事项
① 局部免疫和全身免疫最好同时进行。雏鸡免疫时尽量选用毒力弱的活疫苗,免疫方法应采用局部免疫如滴鼻、点眼或气雾,以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油乳剂灭活苗尽量选用含有当前毒株的疫苗,对于产蛋鸡非典型新城疫的控制要重视细胞免疫,并且应从育成鸡抓起,产蛋期间要加强免疫。
② 所用的活疫苗应来自于SPF鸡胚,避免蛋传疾病。
③ 新城疫活苗免疫后,要注意避免与其它疾病活苗发生相互干扰;尤其是新城疫和传支冻干苗不要分开免疫。如分开免疫要间隔7天以上。要注意的是不能私自将新城疫和传支的单苗混合当二联苗使用,因为比例不当可产生相互干扰。
④ 免疫新城疫疫苗的前后2-3天,在鸡群的饮水中添加水溶性多维素以减少应激反应,提高免疫力。
6HI抗体监测的应用
  运用免疫监测手段,对鸡群进行定期的抗体检测,建立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在免疫计划实施的同时应制定严格的抗体监测程序,对鸡群免疫应答和免疫力水平进行监测。从1日龄测定母源抗体开始,定期采样监测,早期每隔1周~2周监测一次,以后随日龄增大每2周~3周测定一次,采样时,应注意具有足够的数量和一定代表性,采样时应从鸡群的多个位置抓鸡,采集病弱鸡只应单独标明,便于结果分析。通过ND-HI抗体监测,鸡群在4周龄前免疫往往不能得到较高抗体,5周后免疫,7周龄~10周龄产生较高、均匀整齐一致的抗体,通过几次油苗免疫后,健康鸡群可得到8log2~12log2滴度的抗体,分布在3个~4个滴度,平均抗体水平在9log2±0.5,如抗体超过13以上,鸡群有可能感染了病毒,低于6log2鸡群不足以抵抗病毒的侵袭。
7防治措施。 发生新城疫后,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7.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鸡群体质。鸡群体质差的情况下,进行新城疫接种时,鸡群机体反应严重,可出现一些疫苗接种后异常的反应,甚至造成一定损失。鸡群体质好的,进行接种疫苗后,不仅安全,并且可以产生良好的免疫力;鸡群相对就不容易发生此病。所以,鸡群肯发病,肯发生新城疫病,就说是疫苗质量问题,或鸡种问题,其实都是饲养管理差促使了鸡群体质差,造成免疫效果差。
7.2发病鸡群可采用Ⅳ系或新威灵进行紧急接种,饲料中添加多维素和抗菌素如新霉素、强力霉素、红霉素等,以提高鸡体抵抗力,防止细菌的继发感染。同时对鸡舍、用具及环境进行清扫消毒。对粪便、垫草等进行清除、烧毁。
二、禽流感
(一)、病原学                             
禽流感病毒为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根据流感病毒的血凝 素(HA)和神经氨酸酶的抗原性的差异,可将A型流感病毒分为不同的亚型。不同的H抗原或N抗原之间无交叉反应。不同毒株的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性有差异。根据其致病力不同又分为不致病力、低致病力(LPAI)和高致病力禽流感(HPAI)毒株。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火鸡、鸡最易感染,在鸡群中,产蛋鸡最易感,其次是青年鸡,再次是雏鸡。水禽和海鸟有一定的抵抗力。
2、易感日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多发于产蛋鸡群;高致病性禽流感可引起各种日龄的鸡发病。
3、易感季节:主要发生在冬春和秋冬交替季节。每年的8-10月点发,11-12月区域性散发,1月-4月爆发。
4、传染来源:主要是患病家禽的相互传染;另外野鸟和水禽也是疾病的传染源。有些水禽或野禽可以感染多种流感病毒亚型而成为带毒宿主,从而野生水禽成为病毒循环的贮存库。
(三)、免疫防治方案
1.加强鸡群饲养管理,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
2.做好免疫接种,增强机体特异抵抗力。
1)疫苗种类:主要有灭活疫苗、基因工程苗(禽痘病毒为载体表达HA基因的重组禽痘疫苗、用反转录病毒表达HA基因的重组疫苗以及DNA疫苗),但基因工程苗效果不好。目前我国禽流感疫苗主要为油乳剂灭活苗,制苗所用的毒株为H9和H5两个亚型。
2)免疫方法:颈部后段皮下注射、胸部皮下注射。
3)免疫程序:(供参考)
鸡的免疫程序:
日龄
免疫疫苗
注射量(只)
免疫部位
10日龄
禽流感油乳剂灭活苗
0.3-0.4ml/只
颈部皮下
40-50日龄
禽流感油乳剂灭活苗
0.5ml/只
颈部皮下
90日龄
禽流感油乳剂灭活苗
0.5-0.7ml/只
颈部皮下
130日龄
禽流感油乳剂灭活苗
0.5-0.7ml/只
胸部皮下
以后每隔2-3月
禽流感油乳剂灭活苗
0.5-0.7ml/只
胸部皮下
 
4)免疫注意事项:
①品质优良的灭活疫苗在免疫两周后对鸡只产生保护作用,一次免疫期保护期约为10周(免疫保护期是基于良好饲养管理条件下健康鸡群的免疫保护期。实际生产中,受环境污染、应激、饲养管理及免疫抑制因素的影响,会缩短免疫期。有母源抗体的鸡群,首次的免疫期会缩短)。应用灭活苗时需要免疫二次以上才能诱导更高抗体并维持较长保护期。
②禽流感病毒亚型众多,不同亚型之间的免疫交叉保护性差。要预防的亚型一定要与本品的亚型一致,否则无效。
③对污染严重的鸡场在秋冬高发季节的250日龄左右需补种禽流感油苗。当周围的鸡场发生禽流感时,应对未发病的鸡场紧急免疫;当鸡场内发生禽流感时,应对未发病鸡舍紧急免疫禽流感疫苗。
④不健康鸡群或表面健康但处于禽流感潜伏期的鸡群不宜接种。
⑤建立一个疫情信息平台,及时掌握疫情流行状况,避免盲目的接种。
3、定期进行免疫检测,按照检测的抗体水平,结合环境污染状况等因素及时调整免疫程序。
三、传染性支气管炎-IB
(一)、病原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成员。根据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侵蚀部位不同分为四个型,呼吸道型、腺胃型、肾型、输卵管型(产蛋异常型)。临床中肾病变型、呼吸道型、产蛋异常型经常交叉发生,腺胃型少于前三者。
(二)、流行病学
1、自然感染仅见于鸡,各种日龄的鸡均可感染,但以雏鸡发病严重。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气候寒冷的季节多发,各种应激都是发病诱因。
2、传染源主要是病鸡和康复后带毒鸡,康复鸡可带毒35天。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不经蛋垂直传播。本病潜伏期短传播迅速,一旦感染,可很快传播全群(3天左右);传播快(全部流行过程2-3周,然后平息);发病率高(70%-100%),死亡率低,雏鸡(25%左右),成年鸡(1.2%-1.4%)。
3、雏鸡感染IBV某些血清型后,一部分雏鸡输卵管可能发生永久性损害,导致鸡在性成熟时不能产蛋或产畸形蛋。从而导致整个鸡群产蛋无高峰。感染日龄越小,对后期产蛋影响越重,产蛋率越低。
4、近几年来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在我国普遍流行,发病严重,发病程度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感染毒株、雏鸡母源抗体、性别(公鸡死亡率高于母鸡)、营养(喂高蛋白饲料的鸡高于喂低蛋白饲料的鸡)、鸡日龄(日龄越小发病越重)、环境温度(寒冷会加重病情)。
(三)、防治措施
1、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同时强调季节交替时注意气温的变化,防止冷应激。特别是在育雏早期要注意温度的相对稳定,最好达到适宜温度的上限。减少各种应激反应,避免应激的叠加反应。
2、免疫预防
2.1疫苗种类:分为活毒苗和油乳剂灭活苗两类。常规活毒苗:肾型传支疫苗用的毒株为28/86、W93,H120为呼吸型弱毒,H52是呼吸型中毒,它们和M41、 Ma5毒株都属于Mass株。常规进行M株(如M41、H120、H52等)免疫;
2.2近两年来在我国各地严重流型的类4/91亚型,常继发或并发其它疾病,是呼吸道综合症的主要帮凶,(对比近年国内分离传支毒株的S1基因序列,发现61.29%为类4/91亚型,22.58%M41亚型,12.90%为嗜肾型)---2007年鸡重要疫病流行动态分析赵继勋  张国中(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授)
常规免疫基础上对有4/91母源抗体鸡需10-14天进行4/91亚型初免。无相关母源抗体可于1日龄初免。
以后免疫应加强对4/91亚型的免疫,选择含4/91亚型的疫苗,用新支二联(Lasota+4/91+H120)、四系(Lasota)、克隆30(clone30)交叉饮水。
 
3、免疫程序如下:
1-3日龄
C30-H120或C30-Ma5二联活疫苗
滴鼻、点眼、气雾
7-10日龄
VH-28/86-H120或Lasota+4/91+H120
新城疫-传染性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灭活苗
滴鼻、点眼、气雾
颈部皮下注射
30-40日龄
L-H52二联活疫苗
滴鼻点眼
110-120日龄
Lasota+Mass+Conn二联活疫苗
新城疫-减蛋综合症-传染性支气管炎三联油乳剂灭活苗
滴鼻点眼
颈部皮下注射
隔月(与四系)
Lasota+4/91+H120
滴鼻点眼
4、免疫注意事项
4.1 要选用与本地流行的毒株血清型相一致的疫苗。
4.2 应注意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对新城疫和其它疫苗的免疫干扰。在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免疫时,最好选用新城疫-传染性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灭活苗,禁止将两种单活苗混合使用。如分开免疫,间隔时间不能少于7天。
4.3 要选用SPF鸡胚制造的活苗。
4.4 免疫前后避免各种应激反应,尤其是冷热应激。饮水中添加水溶性多维素。
四、传染性法氏囊病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中雏和青年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导致鸡体免疫机能障碍,降低疫苗的免疫效果。可称得上是鸡的艾滋病,它一方面造成鸡死亡的直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发生法氏囊病后将使鸡体对多种疫苗(如鸡新城疫活疫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鸡马立克氏病活疫苗等)的免疫能力下降,鸡对病原体易感性增加,容易并发或继发多种其它疾病,使鸡的病情变得更为复杂而难于治疗。
(一)  流行特点
1、  本病以3-8周龄的雏鸡最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4-7月份流行较为严重,近年来,发病日龄明显拓宽,产蛋鸡和10日龄内的雏鸡也时有发生。小日龄鸡多呈隐性感染。
2、  由于各地流行毒株的毒力及抗原性上的差异,以及鸡的品种、日龄、母源抗体、饲养管理、营养状况、应激因素、是否继发感染、发病后的处理措施不同,发病后死亡率差异很大。有的仅为1%-5%,严重的死亡率达到60%以上。
3、  近几年,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和疫苗的免疫压力,我国普遍存在法氏囊超强毒株。
(二)  传染性法氏囊的危害
1、  引起3-6周龄鸡群发病,其死亡率高达20%以上。尤其对中国的蛋鸡,往往没有母源抗体的保护。
2、  更重要的,在幼雏感染本病后,可导致严重的、长期的免疫抑制,由于免疫抑制而出现坏死性皮炎、包涵体肝炎——贫血综合症、大肠杆菌感染和免疫接种失败,甚至导致新城疫、禽流感等急性传染病的爆发。
3、  不正确的免疫方法导致法氏囊萎缩,引起免疫抑制,同样可能导致新城疫、禽流感等急性传染病的爆发。
(三)  预防措施
由于法氏囊病毒有较强的抵抗力,可在外界环境中的长久存活并保持强感染能力,一旦某个鸡场存在超强毒株或变异株的感染,如何确保该场不再遭受法氏囊病的危害,成为棘手的问题。正确免疫接种是预防法氏囊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1、 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
1.1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措施:IBDV对自然环境有强的抵抗力,一旦污染鸡场,将长期存在,很难消除,可引起多批次鸡群感染发病。所以对环境的消毒和空舍是控制法氏囊病的重要措施。对污染的育雏舍要严格按照清理—清洗—消毒—熏蒸的程序进行, 处理后鸡舍空舍一个月后方可进鸡。
1.2在易感日龄,鸡舍温度要恒定,育雏前四周昼夜温差不能超过2-3度。并且最好达到适宜温度的上限。
1.3尽量减少应激反应,特别是避免应激的叠加反应。
2、做好免疫接种,增强机体特异性抵抗力:免疫接种应根据本病的流行情况、饲养管理状况、疫苗毒株的特点和鸡群母源抗体水平等条件制定。
2.1疫苗分类
活毒苗:分为弱毒力、中等毒力、中等偏强毒力疫苗三种。
⑴ 弱毒力苗:主要有D78,PBG98等疫苗。这类疫苗对法氏囊有可逆行轻微损伤,突破母源抗体的能力较弱,保护率较差,现在较少的应用。
⑵ 中等毒力苗:主要有B87、BJ836等疫苗。此类疫苗突破母源抗体能力较强,对法氏囊有轻度可逆行损伤。
⑶ 中等偏强毒力苗:主要有MB、HOT株、初代次的2512毒株等,此类疫苗突破母源抗体的能力更强一些,效果比较好,尤其是对超强毒有比较好的免疫效果,但对法氏囊的损伤稍重。建议在污染严重或连续发病的鸡场10日龄以上鸡群使用。
灭活苗:分为油乳剂灭活苗和组织灭活苗。灭活苗一般用于活苗免疫后的加强免疫,具有不受母源抗体干扰,无免疫抑制危险,能大幅度提高基础免疫等优点。主要用于开产的种鸡群。连续发病的种鸡场可采用组织灭活苗免疫,能有效控制法氏囊病的发生。
2.2 接种方法: 法氏囊疫苗可采用饮水、滴口、滴鼻等途径免疫,HOT株、初代次的2512毒株、B87以滴眼、饮水免疫为佳,MB株以滴鼻为佳。油乳剂灭活苗和组织灭活苗应浅层胸肌或颈部皮下注射。
(四)免疫程序
 
日 龄
疫 苗
免疫方法
无污染地区
12-14
弱毒力苗(D78)
点眼
18-20
中等毒力苗(B87)
点眼或饮水
环境污染较重的地区

6日龄
鸡传染性法氏囊(B87)冻干疫苗
1.5头份滴口
15日龄
Hot株冻干疫苗
1.5头份滴口或饮水
25日龄
Hot株冻干疫苗
2头份滴口或饮水
Hot株苗能完全抵抗经典强毒、超强毒株的攻击,具有良好的广谱的抗各种法氏囊野毒感染的能力。实践症明效果很好。
(五)免疫注意事项
1、母源抗体的干扰。由于活疫苗易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在进行活毒疫苗免疫前应考虑雏鸡母源抗体的高低及整齐度,来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2、毒力偏强的疫苗用于10日龄以上并有一定母源抗体水平鸡群的免疫,过早使用可导致免疫抑制。
3、免疫法氏囊活毒疫苗后导致暂时性的免疫抑制,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应在防疫前后饲料或饮水中投喂抗菌素和多维素。
4、选择冻干苗时应选用SPF鸡胚制作的疫苗。用普通鸡胚制作的冻干苗可导致蛋传疾病的传播。如:支原体、网状内皮增生症等。
5、二免时间不能过晚,一般在首免后5-7天进行。
6、关于接种活苗引起发病的问题:接种活疫苗后2-3天,抗体被中和,出现免疫空档。这时环境中存在的野毒就可导致发病。在临床上往往表现“一接种疫苗就发病”的现象。
(六)法氏囊免疫失败的原因        
1、法氏囊疫苗毒力不够,无法突破母源抗体。一旦疫苗病毒无法突破母源抗体,疫苗病毒将从鸡体内排除,导致免疫失败。疫苗突破母源抗体的能力严格地与疫苗的毒力强弱具有相关性,毒力越强,突破能力越强,从而能较早地产生免疫效果。这其中,毒力越强的疫苗,免疫效果越好,但强毒力又存在破坏法氏囊,产生免疫抑制的干扰。
2、野毒的早期感染。免疫后,疫苗病毒和野毒进行“赛跑”,首先“占位”的将产生优势,如疫苗毒先“占位”,则可抵制野毒的感染。相反,如野毒先“占位”,则野毒导致鸡群发病,疫苗毒无法发挥免疫效果。无母源抗体的蛋鸡,可能面临更早期感染的危险。甚至在高发地区的高发季节,蛋鸡常常出现20日龄以内或更早日龄法氏囊病的发生。越早越好接种疫苗是解决早期感染的有效方法,但同样面临强毒力疫苗早期接种可能导致免疫抑制的问题。早期接种低毒力疫苗,或采用适当毒力的疫苗在5-8天首免,可以使疫苗毒“赛跑”得胜,从而首先“占位”。
五、传染性喉气管炎
(一)病原
此病病原体是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A型疱疹病毒属。此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不同毒株的毒力差异大。
(二)流行特点
1、各种日龄鸡均可感染,以成年鸡多发且症状典型。近年来发病日龄提前,最早可见20-40日龄的鸡群发病。
2、病鸡和康复鸡是本病的传染源,康复的鸡可长期排毒。健康鸡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发病。本病一旦传入鸡群,则迅速传开。
3、鸡群拥挤、通风不良、饲养管理差、维生素缺乏,尤其是VA、寄生虫感染等均可加重本病的发病程度,甚至造成免疫失败。
4、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免疫后常出现肿眼、流泪等疫苗反应,严重时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三)防治措施
1、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消除各种诱因,建立合理的饲养密度和良好的通风,做好鼻炎、慢呼等呼吸道疾病的防治工作。对发病鸡群和易感鸡群紧急免疫接种。
2、做好免疫接种,增强鸡群特异性抵抗力。
2.1 疫苗的种类:目前主要为活毒冻干苗和基因工程苗。灭活苗效果不理想。活毒苗:分强毒苗和弱毒苗。
强毒疫苗过去取病死鸡喉气管自制而成,在泄殖腔黏膜上涂刷接种,效果虽然不错,但易造成强度散播,现已少用。
① 弱毒活苗:国内使用的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多为中强毒力。疫苗接种后3-4天即有保护作用。除用于正常免疫接种外,在鸡群发生传染性喉气管炎早期,可紧急接种。
② 基因工程疫苗:是将传喉病毒保护性基因(gB)插入鸡痘疫苗载体中而制备的基因工程疫苗,接种此疫苗可同时预防鸡痘和传喉两种疾病,并且消除了常规传喉疫苗的免疫副反应。
2.2 免疫方法:有点眼和涂肛免疫法。根据疫苗的特点、鸡群日龄选择合适的免疫方法。传染性喉气管炎的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滴眼效果最好,其次是涂肛,但考虑到涂肛免疫实际操作不确实一般不用,饮水免疫效果最差。
2.3 免疫程序:
日龄
疫 苗
免疫方法
35
传染性喉气管炎冻干苗
点眼
80-90
传染性喉气管炎冻干苗
点眼
2.4 免疫注意事项
① 选择毒力弱,免疫原性好,副反应小的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严格按照疫苗的说明进行免疫操作,准确掌握免疫剂量。
② 免疫传喉活疫苗后,病毒在眼结膜内繁殖,降低了眼结膜的屏障作用,常诱发呼吸道症状和肿眼流泪等反应,一般经2-3天可以恢复正常。如果环境不良、鸡群抵抗力差,出现肿眼、瞎眼,有时还会发生传染性喉气管炎。可在免疫前后三天加抗菌素,防止继发感染。
③ 使用SPF胚源的冻干苗,避免蛋传疾病的发生。
④ 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毒多为中等毒力。疫苗免疫后,免疫鸡能长期排毒,污染周围环境。有时可致易感鸡群发病,故做好免疫鸡群与易感鸡群的隔离。
⑤传染性喉气管炎活疫苗与新城疫活苗不能同时接种,至少间隔7-10天,避免相互干扰。
六、鸡痘
(一)病原学
本病病原为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中的鸡痘病毒。鸡痘病毒主要存在于病变部位的上皮细胞内和病鸡呼吸道的分泌物中。
(二)流行特点
1、本病主要发生在鸡和火鸡,各种品种和日龄的鸡均可感染,但以成鸡和育成鸡最易感。近年来小日龄鸡发生较严重。
2、秋冬两季最易流行,秋季8-11月份多发生皮肤型鸡痘,冬季则以黏膜型鸡痘为主。
3、病鸡脱离和碎散的痘痂是传播病毒的主要污染物。本病主要通过皮肤或黏膜的伤口感染,一般不能经健康皮肤和消化道感染。
4、易感鸡经带毒的蚊子、库蠓叮咬后感染,这是夏秋季易流行鸡痘的主要原因。
5、鸡群过分拥挤、鸡舍阴暗潮湿、营养缺乏、并发或继发其他疾病时,均能加重病情和引起病鸡死亡。
6、发生眼型鸡痘的鸡群易继发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细菌性眼炎和腺胃炎。据临床统计,在收集的500份鸡痘病例中(均为10-80日龄鸡群)后期继发腺胃炎的占30%左右。
(三)防治措施
1、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和消灭吸血昆虫。在立秋前,通过清除鸡舍周围的杂草,清理鸡场周围的水沟等措施,以减少或消灭吸血昆虫。并在鸡舍外围用敌敌畏灭蚊工作。
2、做好免疫接种,增强机体抵抗力。
2.1疫苗种类:目前主要使用弱毒疫苗。
① 鸡痘鹌鹑化疫苗:毒力较强,适合于20日龄以上的鸡接种。
② 鸡痘汕系弱毒苗:毒力弱适合于小日龄鸡免疫。
③ 喉痘灵(鸡痘-传染性喉气管炎二联基因工程苗),适合于20日龄以上的鸡群首免。
2.2 接种方法:
一般用刺种法:用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稀释疫苗后,用刺种针蘸取疫苗,在鸡翅内侧“三角区“翼膜”刺种,在刺种后4-6天,抽查鸡在接种部位是否有痘斑、水疱及结痂,如80%以上的鸡有反应,表示接种成功,如果接种部位不发生反应或反应率低,应考虑重新接种。鸡痘-传染性喉气管炎二联基因工程苗免疫后,接种部位痘斑出现率比鸡痘疫苗低。
2.3 免疫程序:20-30日龄鸡痘活疫苗首免,开产前二免。
2.4 免疫注意事项:
① 接种方法:只能采用皮下刺种。
② 接种后要进行观察:接种后4-6天要观察接种反应,反应率低的,应及时补种,否则易造成免疫失败。
③ 疫苗一定要选用SPF鸡胚制备的疫苗,以减少垂直传播疾病的感染。
④ 鸡群开始爆发鸡痘时,如果只有少数鸡被感染,应立即对其他未受感染的鸡进行免疫接种。
七、鸡传染性鼻炎
(一)病原
  鸡传染性鼻炎是由副鸡嗜血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流行性上呼吸道疾病,副鸡嗜血杆菌分为A、B、C三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保护。我国流行的病例以A血清型为主,其次是C型,B型偶有发生。
(二)流行特征和危害
 1、本病自然宿主是鸡,各种日龄的鸡群都易感,但日龄越大,易感性越强。主要发生在育成鸡和产蛋鸡。产蛋鸡发病率高、症状典型且严重,可造成产蛋下降、产蛋减少。雏鸡易感性差,临床上很少发病。如果发生在育雏、育成阶段,造成后备鸡的体重很难达标。
2、感染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3、本病以秋冬、春初时节多发。潜伏期短,传播快。鸡群密度过大,鸡舍寒冷、潮湿、通风不良维生素A缺及乏,寄生虫感染等,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4、本病发病率高且极易复发。一后般前期死亡率低,后期死淘率高。少数菌株毒力强,在发病期也可以造成较高的死亡率。常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支原体混合感染。
(三)预防措施
 1、加强环境控制:保持饲养场与外界的安全隔离;保持场内的隔离,成鸡与雏鸡分开饲养;不引进带病鸡只(包括隐性感染带菌)。规范鸡群周转计划。加强环境卫生和带鸡消毒工作。改进饲养管理。
 2、疫苗接种:对于疫病高发期或风险较大地区,坚持以接种疫苗为主,根据自己饲养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厂家的传染性鼻炎灭活疫苗。疫苗只选用双价苗即可,如果想保持整个产蛋期的免疫水平,要免疫两次,而且两次间隔的时间最好在10周,可以使用的疫苗包括含A,B,C三型的灭活疫苗,含A,C二型的灭活疫苗,地方菌株疫苗等。通常相同血清型的疫苗保护效果较好。一次免疫如5周龄时,13周龄抗体会降低,,两次免疫,5-15周,抗体上升可持续到30周以后,两次免疫最好间隔6-10周。40周以后的抗体效价会降低,不能保护整个产蛋周期。建议免疫程序:如果现场在早期发病,可在6-12周龄进行两次免疫,23-25周龄发病,可在5-15周两次免疫,25周龄以后发病可在8-18周龄两次免疫。注射部位:腿肌免疫反应最好,胸肌次之,皮下效果最差。二价苗(A、C)能够控制任何一个已知血清型(HA-1—HA-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