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牧牧业有限公司

联系人:黄女士 
电话:0318-3735808
传真:0318-3735800
E-mail:hemuhlq@126.com
公司地址:衡水市武强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公司网址:http://www.hemumuye.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禽场消毒的常见误区及改进措施

禽场消毒的常见误区及改进措施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表时间:2011/5/28 19:53:50  点击:270
    
    
     规范、彻底的消毒是保证养殖安全、防止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家禽养殖迅速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对养殖场进行定期有效的消毒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当前许多地区的家禽养殖者对消毒的重要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本文就家禽养殖中常见的消毒误区和应采取的正确消毒措施进行阐述,供广大养殖者借鉴。
1        常见误区
1.1  持定期消毒
    养殖场的消毒工作没有做到定期化、制度化,而是由饲养员按照自己的兴趣,想到消毒就消毒,想不到或工作繁忙时甚至于整月都不消毒;有些养殖者虽然了解消毒的重要性,但因为消毒操作较繁琐,如买药后需要配药,消毒前需要先清扫等,于是心存侥幸,认为偶尔几次不消毒没什么关系,思想上容易产生“消毒好是好,就是麻烦不愿搞”的错误想法。
1.2  消毒不到位
有的养殖者只注重禽舍内部饲养环境的消毒,而忽视禽场出入口和外部环境的消毒。在场舍的出入口有的没有设消毒池及更衣消毒室;有的虽然按要求设置了相关设施,但管理工作跟不上,尤其是外来人员的出入得不到有效控制,甚至有些专门收购贩卖病死禽的商贩都可以随意进出,造成外来病菌的传播,疫情蔓延。   
1.3  消毒药配制不正确
有的养殖者不能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操作,或由于缺少配药量具,配制消毒药时往往凭感觉,误认为消毒药的浓度越高,消毒时禽舍内的气味大效果越好,结果造成配制的消毒药浓度不是太高就是太低。有的养殖户不管消毒药的性质如何,将药液一次量配好,长期使用。
1.4  不同消毒剂混合使用
    有的养殖户不顾或不懂配伍禁忌,随意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消毒药混合使用,往往是不仅不能增强消毒效果,而且还会因为药物的拮抗效应,降低消毒效果,甚至会产生毒副作用。目前经过检测可以同时混合使用的消毒药还有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过氧乙酸和高锰酸钾,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等。
1.5  盲目使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有些养殖场在禽舍入口处设立紫外线灯照射装置,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还可能对人产生副作用。由于紫外线的消毒为直射,且穿透力较小,可设置在消毒更衣室内,工作服、鞋帽等衣物应于每天下班后挂在更衣室内,用足够强度的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1.6  消毒前环境不进行彻底清扫
    由于养殖场存在大量的有机物,如粪便、饲料残渣、禽体表脱落物以及鼠类排泄物、污水或其他污物,这些有机物中藏匿有大量病原微生物,会消耗或中和消毒剂的有效成分,降低对病原生物的作用效果。
1.7  错误使用生石灰
生石灰只有遇水后生成带有氢氧根离子的熟石灰才具有消毒功能,如果熟石灰放置时间过长,就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钙,从而完全丧失杀菌消毒作用,因此,生石灰需要现买现用。另外,在场区道路或养殖场入口的生石灰只有放入消毒池或在消毒室内将其配制成20%~30%的水溶液才能进行消毒。
1.8  消毒池中的消毒药长时间不更新
    消毒池中的消毒药如烧碱不断地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被消耗,消毒性能会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所以应每天更换一次。另外,消毒药的更换时间还应根据过往的人员和车辆的数量以及天气等情况而定,过往的车辆和人员多导致消毒药的颜色发生改变,浓度降低,消毒药性降低;雨水的稀释使消毒药浓度下降,也应该定期更换。
1.9  消毒池中放置草帘和锯末等物体
一些养殖场在消毒池中放置草帘和锯末等物体供人员和车辆通过,殊不知消毒药会受有机物质的影响,锯末、草帘等均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会与消毒药物起反应而导致消毒药失效或消毒效力减弱。
1.10 随意允许外来人员进入禽舍
    养殖场一般情况下应谢绝外人参观,必须进入时,经批准后和工作人员一样进行严格的消毒程序后方能进入:脱衣 →洗澡→更衣换鞋→进场工作。负责免疫工作的技术人员,应每免疫完一批鸡群,用消毒药水洗手。
1.11忽视饮水消毒
很多养殖者容易忽视对饮水的消毒,殊不知禽的鼻孔与饮水器接触,病原体进入鼻腔可感染呼吸道疾病。圆形塔式饮水器和流水槽式饮水器更容易受到感染。水中可存在的病原菌主要有伤寒杆菌、巴氏杆菌、大肠杆菌、结核杆菌等;病毒主要有疱疹病毒、新城疫病毒等;水中还可能存在寄生虫卵,当家禽饮用了带有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卵的水时可能发病。
改进措施
2.1  牢记“预防为主”的观念
    消毒时预防禽场发生疾病的重要措施。养殖者要时刻牢记正确、规范、定期的消毒是预防家禽疾病、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要摒弃认为消毒费时、麻烦及侥幸的思想。平时要按预先制定好的消毒制度和程序搞好消毒工作,消除死角,切断飞禽、野兽传播疫病的途径;对进出车辆、人员及物品、禽舍、用具等进行经常性消毒;禽出栏后要对禽舍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进舍前也要对禽舍及周围环境进行预防性消毒。
2.2   科学选用消毒剂
    每种消毒剂都有相应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应根据消毒对象、消毒环境条件等进行选择。购买消毒剂应到合法经营单位,尽量选择对家禽无损伤、无残留,空气中较稳定且使用方便,对预防疾病有广谱、快速、高效消毒作用的药物。如禽场出入口和外部环境消毒可选用氢氧化钠、生石灰等,饮水消毒可选用漂白粉,带禽消毒宜选用百毒杀、过氯乙酸等。配制消毒剂时,应仔细阅读包装上的标签说明,配制实际所需的浓度,如对外界环境的消毒,预防性的氢氧化钠浓度选0.1%~0.3%即可,扑灭疫病时的消毒就选择1%~2%。要现配现用,不宜久贮。
2.3  环境消毒
禽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干粪收集池、下水道出口等设施应根据气候情况,每月用消毒威或生石灰消毒1-2次;定期对禽场内外主要道路进行彻底消毒,可用2%~4%的氢氧化钠。每栋禽舍入口处要设置脚踏生石灰溶液消毒槽,并根据情况每周至少更换消毒液两次以上。禽场大门口应设消毒池,消毒液常用2%~4%的氢氧化钠溶液,每周更换2~3次,池上方最好建有顶棚,防止日晒雨淋。即使清理场区杂草,整理场内地面,排除低洼积水,疏通水道,搞好禽舍的环境卫生。
2.4  人员、用具及车辆消毒
禽场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要更换清洁的工作服和鞋、帽。工作服和鞋、帽应定期清洗、更换,清洗后的工作服晒干后应用消毒药熏蒸消毒20分钟。工作服不准穿离生产区、频繁出入鸡舍的蛋托、蛋箱等用具应定期进行严格消毒,一般可采用紫外线照射或消毒威等消毒药喷洒,然后放入密闭室内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30分钟以上。装运禽蛋的工具和车辆也必须严格清洗消毒。
2.5  禽舍消毒
禽舍全面消毒应按照:排空→清扫→洗净→干燥→消毒→干燥→再消毒的顺序进行。排空禽舍应采取“全进全出”制。清扫排空的禽舍应先清除饮水器、饲槽的残留物,对风扇、通风口、天花板、横梁、吊架、墙壁等部位的尘土进行清扫,然后清除所有垫料、粪便。为防止尘土飞扬,清扫前可先用清水或消毒液喷洒,清除的粪便、灰尘集中处理。禽舍清扫后,用动力喷雾器或高压水枪按照从上而下,从里之外的顺序冲洗,较脏的地方可事先进行人工刮除,要注意对角落、缝隙的冲洗,做到不留死角。禽舍经彻底洗净后干燥,即可进行消毒,为了提高消毒效果,一般要求使用2种或3种不同类型的消毒药进行2~3次消毒,通常第一次使用碱性消毒药,第二次使用表面活性剂、卤素类、酚类等消毒药,第三次常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下次进禽前再重复实施一次消毒。
2.6  带禽消毒
带禽消毒是指禽入舍后至出舍前定期使用消毒剂对禽舍环境及禽体表进行喷雾,以杀死空气中悬浮和附着在禽体表的病原体,每次带禽消毒前应将舍内灰尘和蜘蛛网清扫干净。一般鸡10日龄以后即可实施,育雏期宜每周1次,育成期每周2次,产蛋期每3天消毒1次,消毒应在捡蛋后进行。喷雾距离以1米为最好。喷雾时舍内温度应比平时高3-4℃,冬季应将药液温度加热到室温。用来作带禽消毒药物有0.1%过氧乙酸、0.1%新洁尔灭、0.2%~0.3%次氯酸钠、百毒杀等。
2.7  饮水消毒
饮水是播疫病的重要渠道,在控制好水源卫生的前提下,要定期进行饮水消毒,饮水消毒一是可大大减少水中细菌与病毒数量,减少传染性疾病发生,尤其是在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的禽场,以及在寒冷的冬季,因保温条件不好而不能进行带禽喷雾消毒时更有必要进行饮水消毒。二是可以防止饮水器或水管形成菌垢阻塞。三是对抗生素药物治疗无效的病毒病有防制作用。
用于饮水消毒的药物要对禽无毒副作用,不会在蛋、肉中残留,对人体无不良影响,主要为氯制剂、碘制剂或季铵盐类化合物等,常用的消毒药如高锰酸钾、漂白粉、碘化钾、百毒杀等。饮水消毒药要严格按照说明书配制成一定的浓度。消毒药一般不能和维生素及其他药物同时在饮水中投放,以免发生化学反应而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