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牧牧业有限公司

联系人:黄女士 
电话:0318-3735808
传真:0318-3735800
E-mail:hemuhlq@126.com
公司地址:衡水市武强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公司网址:http://www.hemumuye.com/
当前位置:首页 >> 鸡群免疫抑制病感染现状与防控

鸡群免疫抑制病感染现状与防控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表时间:2009/7/12 15:45:01  点击:435
     
      近年来,我国养禽业发展非常迅速,伴随着养禽业的迅速发展,危害养禽业的疾病也越来越多,且日益复杂,控制难度不断加大,已成为规模化养禽生产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可能与禽类中广泛存在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密切相关。
  免疫抑制性疾病一般由单一或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是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受损、免疫功能降低的多种传染性因素及非传染性因素所导致的疾病总称。目前普遍认为导致家禽免疫抑制的因素主要有:病原微生物、化学物质、营养因素、霉菌毒素、免疫耐受、应激和抗原竞争等,其中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尤为严重。下面就引起家禽免疫抑制的因素及防制措施作一浅述,以期引起广大养禽专业户对该类疾病的高度重视。
一、免疫抑制病发生的危害
  在生产第一线的兽医工作者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绝大多数抗生素对雏鸡或是青年鸡细菌性心包炎和肝周炎不起作用,但是在90年代,像皮肤烂、隐性杆菌等细菌性疾病,使用抗菌药物就会立马见效。原因是这些免疫抑制病的病毒感染雏鸡后,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表现为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法氏囊的萎缩,从而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易继发其它疾病混合感染,因此,单纯的应用抗菌药物效果不明显。
  经对临床病料进行病原菌分离时发现,在大部分“包心、包肝”的病死鸡体内,确实可以分离到大肠杆菌,但还有20%的病例分离出的却是沙门氏菌,还有15%的病例是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的混合感染。据此推论,所谓“大肠杆菌病”只是一种继发性感染。
  崔志中(山东农大)的研究表明,只要在1日龄时感染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不需要接种大肠杆菌就能诱发一定比例(15%~20%)的鸡发生“包心、包肝”,并从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或是沙门氏菌,这也直接证明了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诱发的免疫抑制可直接继发细菌感染。
  研究结果证明,多数免疫抑制性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除外)的免疫抑制作用与年龄密切相关,以1日龄感染特别是垂直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最为严重。
二、临床经常出现的现象
生产实践中时常发生禽类生长受阻、疫苗免疫失败、多种疾病并发或继发感染的现象,导致大批家禽死亡或淘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经常是各种抗菌药、抗病毒药、营养药、消毒药、活菌制剂等用了个遍,有的也用过基因工程制剂,药钱花了不少,但结果并不理想。
  上述现象在蛋鸡、鸭、鹅及其它禽类中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有关专家对全国10多个省份的大型种禽场、商品场进行病原学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禽群中免疫抑制病单独感染、二重感染、三重感染、四重感染甚至五重感染的情况都有发生。因此,提醒广大养禽业者必须高度重视禽群免疫抑制病的危害。
  三、造成家禽免疫抑制的原因
  造成家禽免疫抑制的原因多种多样,通常可将其分为2大类,即原发性免疫抑制和继发性免疫抑制。继发性免疫抑制也称继发性免疫缺陷,多发生在出生后不同时期,由各种不当的饲养管理或不同的传染性因子感染后继发引起。一般来说,幼龄时更容易发生继发性免疫抑制。规模化、集约化饲养的家禽,继发性免疫抑制造成的危害比原发性免疫抑制更大。引起家禽免疫抑制的因素有:
   1 传染性因素:家禽的有些传染病是有可能损害机体免疫系统的病原体引起的。由传染性病原体引起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对全球养殖业的危害日趋严重,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日趋严重。崔治中等研究结果表明,免疫抑制性疾病在我国集约化程度高的大型鸡场中相当普遍,已对我国养鸡业特别是肉鸡生产带来很大危害。目前已发现主要有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传染性贫血病毒、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呼肠孤病毒等多种传染病病原体,均可引起鸡免疫系统的损害而导致免疫抑制。这些病原体主要损害其免疫器官如法氏囊、胸腺、脾脏、哈德氏腺、盲肠扁桃体、肠道淋巴样组织等而引起免疫抑制。此外,鸡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和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等也可引起鸡表现出一定的免疫抑制。在临床上预防早期感染马立克氏病和传染性法氏囊病尤其重要,因为它们引起的免疫抑制主要损害免疫中枢器官的发育,影响将是终生的。
2药物引起的免疫抑制:临床上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化学药物、生物类制剂均能导致免疫抑制。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化学药物主要包括4大类,即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环磷酰胺等)、抗代谢药物和部分抗生素。在畜牧生产中,为了预防细菌性感染,广泛使用各种不同的抗菌素,有些抗菌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在长期喂饲或超量滥用时,也可能造成免疫抑制,这应引起重视。  
3 应激因素:应激反应是机体对不同刺激的非特异反应的总和。如对应激状态忽视,它有可能发展为疾病;反之,如果足够重视并及时消除它,机体就可能恢复健康。因此可以说应激是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对家禽的各种刺激,例如天气炎热、运输、捕捉、化学物质刺激等都是应激因素。这些应激刺激脑垂体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它再刺激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损害T淋巴细胞,造成法氏囊、胸腺、淋巴样组织机能退化,免疫器官对抗原刺激应答能力降低,从而造成机体免疫抑制。因此,应激反应能抑制免疫反应,降低预防接种的效果,从而增加对疾病的易感性。在各种应激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热应激,故夏天禽舍中的防暑降温显得尤为重要。
  4 化学物质:目前已经证实,某些化学物质,如卤化苯、卤素、农药等也都是免疫抑制剂。这些化学物质可引起禽类免疫系统组织的部分甚至全部萎缩及活性细胞的破坏,进而引起免疫失效。铅、镉、汞、砷等许多重金属对家禽也有免疫抑制作用,它们能损伤一种特定的细胞而引起免疫抑制。还有抗生素中的痢特灵、氯霉素、卡那霉素等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能影响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有些抗生素类药物,可使活菌疫苗中的细菌灭活或改变菌苗的抗原成分而使菌苗接种时免疫失败。
  5 营养因素:营养是机体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饲料中蛋白质的供给及机体内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的正常代谢对机体抗体的产生起重要作用。如果蛋白质饲料不足,可造成机体在免疫应答中合成免疫球蛋白受影响而造成免疫抑制。某些维生素(如复合VB、VC等)和微量元素(如铜、锌、铁、硒等)是免疫器官发育,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受体表达、活化及合成抗体和补体的必需物质,若上述营养性物质缺乏或过多或各成分间比例不协调,必然导致机体继发性免疫抑制。
  6 毒物因素:霉菌毒素,特别是黄曲霉毒素,可抑制禽类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G的合成,使法氏囊、胸腺、脾脏萎缩,毒害巨噬细胞从而使其不能吞噬病原微生物,导致机体免疫抑制。
  7 免疫耐受:机体对病原体不产生应答反应称为免疫耐受。初次免疫接种时因母源抗体水平过高而不产生应答反应。这是因为疫苗中的抗原一进入机体就被母源抗体所包围,使其不能和相应的B淋巴细胞接触,导致不能产生应答反应。养禽场在进行预防接种时,疫苗的接种量也应严格按照厂家推荐用量,因为进入机体的抗原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
  8 抗原竞争:将2种或2种以上无交叉反应的抗原同时接种时,机体对其中一种抗原的抗体应答显著降低,此现象称为抗原竞争。因此,养禽场在制定家禽免疫接种计划时,各种疫苗尽量不要同时使用。产生抗原竞争的原因是由于所有病毒都能诱导所感染的细胞合成干扰素,这种干扰素能抑制病毒在同种细胞中的复制,但不能抑制在不同种动物的细胞中复制,也就是说干扰素有细胞的特异性,但是不同的病毒对于干扰素有不同的敏感性。比如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和新城疫疫苗联合使用时,如果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量大,将会干扰机体对新城疫病毒的免疫应答,从而引起机体对新城疫的免疫抑制。
  四、几种主要免疫抑制性病毒
  1.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REV在多种家禽和野鸟中均有自然感染。最新的试验证明,1日龄人工感染REV的雏鸡,对新城疫弱毒疫苗的抗体反应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REV的免疫抑制作用尤以垂直感染或出壳后早期感染时最为显著。实际上,有相当比例垂直感染REV的鸡终身不产生对REV的抗体,呈现持续性或间歇性的病毒血症,称之为耐受性病毒血症。这些鸡免疫反应差,很容易成为鸡群中其它病原感染的易感宿主。
  2.马立克氏病病毒(MDV):MDV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禽类肿瘤病,以外周神经、性腺、各内脏器官、虹膜、皮肤和肌肉等组织器官出现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其中机体的免疫器官组织也受到影响。由于MDV以淋巴细胞为靶细胞,引致淋巴细胞发生变性坏死、溶解和转化,从而造成感染鸡发生免疫抑制。另外,MDV在法氏囊、胸腺和脾脏等免疫器官组织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靶细胞中增殖,可降低其机能活动,也是发生免疫抑制的原因之一。
  3.白血病病毒(ALV):ALV是一群不同于REV的逆转录病毒,有不同的亚型,其中经典的A、B、C、D亚型主要在蛋用型鸡上引发淋巴样肿瘤。由于病毒主要侵害淋巴细胞,因而推测ALV感染会引起免疫抑制。
  4.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CIAV感染雏鸡,主要侵害骨髓造血组织和胸腺、法氏囊等淋巴组织,引起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障碍。CIAV是一种既能垂直感染又能横向感染的病毒。经垂直感染的雏鸡,在1~2周龄时可表现典型的贫血症状,如红血球压积减少及骨髓色泽变淡,进而死亡。然而鸡群中的横向感染往往并不产生典型的贫血表现,但亚临床感染仍可造成免疫抑制。虽然感染鸡的贫血症状不明显,但胸腺可能有不同程度萎缩。CIAV感染的免疫抑制作用已被普遍认识。早期感染CIAV的鸡只对多种疫苗的免疫反应下降,从而降低对多种传染病的抵抗力。CIAV感染不仅显著减弱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效果,还会加重MDV的致肿瘤性。
  5.呼肠孤病毒(REOV):虽然REOV的一些毒株可引发雏鸡的传染性关节炎,但多数毒株可能只引起亚临床感染,而且即使在强毒株感染的鸡群中,多数鸡只也只呈现亚临床感染。然而亚临床感染却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特别常发生在垂直感染的雏鸡中。
  6.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这种病毒感染能严重损害鸡的中枢性免疫器官法氏囊。鸡群周围环境中不同IBDV毒株的致病性差异很大,从几乎不引起死亡直到100%引起病鸡死亡。但是即使致死率低的毒株也会引起法氏囊萎缩,并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曾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群,对多种传染病的抵抗力都显著下降。此外,许多临床观察和实验资料表明,某些中等毒力偏强的弱毒疫苗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雏鸡感染IBDV后对其他疫苗的免疫应答受到影响,免疫效应降低。
  综上所述,造成家禽发生免疫抑制的病毒性传染病,能干扰其它疫苗的免疫效应,并使家禽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高,造成很大损失。在临床生产实践中应对它们的防治有足够的重视,切实保障养禽业的健康发展。
五、鸡群免疫抑制病的感染现状
  1.经对鸡群中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呼肠孤病毒3种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鸡场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呼肠孤病毒的母源抗体阳性率都非常高,在经过1~3周母源抗体消失后不久,从5周龄开始出现自然感染引发的抗体阳性率逐渐升高;到20周龄时,不论什么遗传品系和地理分布,绝大数鸡群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呼肠孤病毒的抗体阳性率可达到95%~100%。
  2.发病鸡群中免疫抑制性病毒发生共同感染,也就是说几种免疫抑制病同时存在于动物的体内。
  3.禽呼肠孤病毒、禽白血病J亚群可对鸡胚垂直传播。如果鸡蛋中含有此病毒的话,那么鸡苗中也会有此病。
  4.免疫抑制性病毒对疫苗免疫的影响可以持续3个月。
  5.免疫抑制病可诱发和加重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并减弱药物的作用。如:成为大肠杆菌、支原体、球虫等疾病发生的诱因。
  6.免疫抑制病使细菌和寄生虫病更容易产生耐药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在动物体内形成,是引发动物发病的重要因素。
六、免疫抑制病的流行和防控
  1、流行发生时的表现
  1.免疫抑制性病在我国呈多发态势。各种鸡均容易感染,饲养管理不良的鸡场发病严重。1周龄雏鸡表现为弱雏多、活力差、死亡偏多,存活鸡生长差异显著。
  2.在1~3次免疫后,尤其是首免2~3天后,即表现出生长受阻、体重差异大、全身羽毛粗乱、无光泽、脱水、死亡率上升,有明显的死亡曲线,容易继发大肠杆菌病、副伤寒、新城疫等疾病。蛋鸡体重不达标,开产延迟,可在饲料里面加入牛奶、蛋白质。死亡率一般在3%~10%之间,严重的可达50%以上。
  2、临床症状
  1.在1~3次疫苗免疫后,鸡群出现数量不等的鸡精神沉郁、减食,有的呼噜,羽毛粗乱、无光泽,生长受阻;有些鸡群出现少量死亡,且死亡数量逐渐增多或是不断出现新发病例。
  2.成鸡表现为体重差异明显,开产延迟,采食量长期低于正常水平,产蛋减少,畸形蛋或是白壳蛋增多,没有产蛋高峰,并不断有死亡鸡出现;肉杂鸡仅表现为采食量低下,个体参差不齐,不断检出死亡鸡只,不能正常出栏。肉鸡表现比较明显。
  3、病理变化
  如果没有继发感染,剖检可见肝、脾肿大出血,肠道内容物呈粘液性变化,少数有局部点状或片状出血,胸腺显著萎缩,这是重要指标。有些病例气囊轻度浑浊,严重者十二指肠、空肠、直肠、泄殖腔黏膜及心肌、胆囊、胰脏上有多少不均、大小不一的突出性结节,法氏囊萎缩变性,有黏液,有的出血,胸肌和腿肌黄染,但不一定出血。
  4、处理措施
  4.1严格拒用被污染或是非SPF来源的弱毒疫苗,特别是2周龄内的雏鸡用疫苗,以防止由于疫苗因素造成鸡群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病病毒是禽类疫苗中最为常见的污染病毒之一,所以建议大家使用正规厂家的SPF疫苗。
  4.2要求鸡场或饲养户对鸡群的母源抗体状况、鸡群日龄、免疫间隔时间、所用疫苗的性能有充分的了解。原则上正常鸡群首免不用中等毒力和中等偏上的法氏囊疫苗免疫。
  4.3接种疫苗后的2~3天内对鸡群加强管理,不让其受冷、过热、拥挤,并避免转群、断喙及其它对鸡群有应激影响的活动。在饮水中添加优质的电解质多维,也可配合使用提高免疫力的药物,比如,左旋咪唑、黄芪多糖、干扰素等,以防止免疫抑制和并发病的发生。
  4.4已经发生免疫抑制的鸡群,要详细的了解整群鸡的状况。处置原则是:消除应激,提高免疫力,控制继发感染。建议用免疫增强剂配合优质的电解多维和抗菌消炎的药物饮水或拌料。只要用药及时得当,一般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病情会有所缓解或痊愈的。
  4.5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或禽呼肠孤病毒已有商品化疫苗,建议所有种鸡在开产前免疫,并对鸡群抽样检测抗体阳性率,通常一个群体抽取30~40份血清。鉴于在鸡场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和禽呼肠孤病毒自然感染非产普遍,鸡群在开产前几乎所有的鸡已经产生抗体。在这些鸡群里,为了节约成本就没有必要实施免疫。
  根据我国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建议在16周龄时取30~40份血清,如果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或禽呼肠孤病毒的抗体阳性率不到60%,就应尽快实施免疫,如果在60%以上,一般来说,到开产前,抗体阳性率可以通过横向感染自然达到95%以上。
  4.6对于还没有商品化疫苗的网状内皮增生病和禽白血病,必须设法完成原代种鸡场的净化,比如,淘汰带毒鸡,从而减少和避免垂直感染或早期感染。近两年来,经农业部批准,我们正在研制用于免疫种鸡的网状内皮增生病疫苗,经过2~3年的田间试验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已经开始申报规程。
  另外,对于免疫抑制病的预防原则是增强机体免疫力、健脾、开胃、保肝、健肾,可使用益生素、酶制剂、低聚糖、中草药、多种维生素、葡萄糖、微量元素替代抗菌药物的使用,常常可取得良好效果,能从根本上避免细菌感染的发生。
七、 减少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措施
  由于禽类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往往并不表现特殊的临床症状,甚至常常以其它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大肠杆菌病、生长发育迟缓等),因此它的存在和危害通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对于家禽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单靠片面孤立的手段难以奏效,只能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2.1 加强家禽的饲养管理 加强家禽的饲养环境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养禽场内的病原微生物。降低各种应激因素,很多应激因素都可诱发、促进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发病家禽的病情,导致死亡率上升。因此,应尽可能减少家禽的各种应激因素,避免饲喂发霉变质、含重金属、工业化学物质以及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同时做好禽舍的通风换气工作,保持禽舍干燥,降低禽群饲养密度。
  2.2 注意家禽的营养水平 注意家禽的营养水平,提高自身免疫力。由于免疫抑制性疾病可导致家禽的免疫功能下降,因此营养是影响免疫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饲料质量,保证免疫产生抗体和细胞因子所需的蛋白质,通过提高家禽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水平,避免家禽营养不良或患有慢性营养消耗性疾病所导致的免疫反应低下,对疫苗免疫应答降低,抗体产生也低的情况。
  2.3 建立规模化养禽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采用生物安全措施饲养家禽,即采用全进全出的方法来切断病原在养禽场(户)内的传播,通过严格制度将病原拒之门外,每一养禽场(户)尽量只养单一品种禽类。为了发挥“全进全出”的作用,可采用分段饲养法,将雏禽、青年禽、育肥禽和种禽分别饲养在不同的禽场,这样既可缩短全场消毒的时间,又有利于防止家禽发病。日常应将消毒卫生工作贯穿于养禽生产的各个环节,尽最大可能降低禽场内的病原微生物,减少或杜绝禽群继发感染的机率。
  2.4 适当应用药物控制继发感染 鉴于一些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感染对免疫功能的损害,易引起一些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感染,因此在饲料中(如育雏阶段)添加一些抗菌药物(但禁用一些可能引起免疫抑制的药物)以防制禽群的细菌性继发感染。
  2.5 加强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治工作 对于马立克氏病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等的感染,进行疫苗免疫接种是控制它们的主要方法,特别是种群免疫,因为种群免疫能让其后代获得足够母源抗体,从而在低日龄得到被动保护,防止家禽出现早期的免疫抑制感染,有效防治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