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是鸡常见的一种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通常以外周神经、包括虹膜和皮肤在内的多种器官和组织的单核细胞 浸润和肿瘤 的形成为特征。1907 年,由 Jozef Marek 首次报道本病,因此现在以他的名字命名本病 。
在应用疫苗预防 MD 以前,MD 对养禽业构成严重的经济危害,产蛋鸡死亡率甚至可高达 60%,而肉鸡的淘汰率则高达 10%。 1984 年,仅美国由 MD 引起的鸡死亡和淘汰的总损失约为 1 200 万美元 。 我国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发现该病, 随着养鸡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绝大多数养鸡地区都有本病流行, 受害鸡群的发病率从少数几只鸡到 20%~30%不等,最高可达 60%。在鸡群密集的地区和大规模经营的鸡场 MD 常成流行性 。
1 流行病学
1.1 传播方式
鸡群间通过空气传播, 直接或间接接触很容易传播 MDV,鸡羽毛囊角质层的上皮细胞中可复制出具有完全感染性的病毒, 这些细胞成为对环境及其他鸡的污染源。 与羽毛和皮屑结合的病毒是有感染性的, 污染的禽舍灰尘在 20~25 ℃至少几个月、4 ℃数年仍有感染性。 在商业化饲养条件下,小鸡常常会暴露于 MDV,主要是接触育成鸡舍残存的灰尘和皮屑或是通过气溶胶(来自相邻鸡舍)、污染物和人员。病毒进入鸡群后,不论鸡群免疫状态如何,都会在鸡群中快速传播。 接种或接触后两周开始排毒, 在第3-5 周达到高峰。 一旦感染,鸡会长久排毒。 黑色甲壳虫可被动携带病毒,但自由生活的垫料瞒类、蚊子和球虫的卵囊与传播无关。 MDV 不能垂直传播。
1.2 潜伏期
临床上, 最早有 3~4 周龄的非免疫产蛋鸡暴发本病。 大多数严重病例都从 8 或 9 周龄开始,且有时要到开产后才发病。 在免疫的商品鸡群中 MD 的暴发是由于疫苗的明显免疫失败不能提供保护。 现在实践中很难判断新发疾病是早期感染的还是新近感染的,但在某些条件下,MD 淋巴瘤的潜伏期可能会达到几个月或几年。
1.3 发病率和死亡率
商品鸡群马立克病发病率变动很大, 除少数鸡可从临诊疾病恢复,一般来说死亡率和发病率相同。应用疫苗以前, 感染鸡群的损失从 25%~30%不等,偶尔可以高达 60%。目前,几乎所有商品产蛋鸡都免疫接种 MD 疫苗, 这使大多数国家的 MD 损失小于5%。 因为肉鸡出栏较早,有些国家对肉鸡群进行免疫,有些国家则没有 。
2 临床症状
马立克氏病可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分为四种类型: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 。 神经型以侵害坐骨神经最为常见,表现为一侧较轻,一侧较重。 病鸡步态不稳,开始不全麻痹,后则完全麻痹,不能站立、 蹲伏或呈一腿伸向前方一腿伸向后方的特征性姿势。臂神经受侵时则被侵侧翅膀下垂。当支配颈部肌肉的神经受侵时,病鸡发生头下垂或头颈歪斜。 当迷走神经受侵时, 可引起失声、嗦囊扩张和呼吸困难。 腹神经受侵时常有拉稀症状。 病鸡采食困难、饥饿、脱水、消瘦,最后衰竭死亡 。
内脏型这一型多呈急性暴发,病性急骤,开始时以大批鸡精神萎靡。 几天后部分病鸡出现共济失调,随后出现单侧或双侧肢体麻痹。 部分病鸡死亡而无特征临诊症状。 很多病鸡表现脱水、消瘦和昏迷 。眼型出现于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或消失。 虹膜失去正常色素, 呈同心环状或斑点状以至弥漫的灰白色。 瞌孔边缘不整齐,到严重阶段瞌孔只剩下针尖大小的孔。
皮肤型在体表皮肤上出现黄豆大的肿瘤, 触感内容坚实,外观不断增大,也不会自行脱落和消失,常零星散发于年龄较大的肉鸽 / 鹌鹑。 且病程较长,逐渐消瘦衰竭死亡 。
3 实验室诊断技术
3.1 病毒分离与细胞培养
病毒来源接种后 1~2 d 或接触感染后 5 d 的鸡及病鸡的一生都可以分离到 MDV。 尽管感染鸡的皮肤、皮屑或羽髓尖的细胞游离性制备物可含有病毒,但完整的有活力的细胞为较好的接种物。 初次分离MDV 的最常用的方法是用血液淋巴细胞或感染鸡淋巴组织的单细胞悬液接种易感的组织培养物 。CKC 和 DEF 是初次分离血清 l 型 MDV 的首选培养物, 而 CEF 通常用于分离血清 2 型和 HVT 病毒及致弱的血清 I 型疫苗株。 接种培养物在 3~12 d 内出现典型蚀斑, 根据形态学标准可以区分血清 I、II 型和 III 型病毒产生的蚀斑。
3.2 病毒分析和滴定
在体外可用与病毒分离相同的技术对血清 I、II 型和 HVT 病毒进行定量测定。 不同血清型的方法不同, 但均依靠在易感细胞培养物上产生蚀斑进行测定。 蚀斑刚成熟就应进行计数(不同的分离物出现的时间不同),因为培养物在液体培养液中维持时可能形成二次蚀斑。
3.3 病毒抗原检测
现己制备了抗 3 种 MDV 所有血清型的共同或特异性表位的单克隆抗体,可用于组织中抗原检测。可用相应抗体通过荧光抗体试验、免疫组化试验、琼脂凝胶沉淀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在羽毛尖和羽毛囊上皮、溶细胞性感染的淋巴组织、脑或感染的培养细胞物中检测到病毒抗原。
3.4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设计引物扩增出血清 l 型 MDV 特异性的 132碱基对序列己有报道。 用这些引物进行的 PCR 可区分 致 弱 株 和 野 毒 株 , 并 可 检 测 淋 巴 瘤 中 的 病 毒DNA,还可应用其他多种引物。 然而 PCR 用于检测潜伏感染组织却不够敏感, 可能是由于阳性细胞过少, 或每个细胞中病毒基因组的数量过低 。 定量PCR 也被用来检测相关的 MD 疫苗株,而且 PCR 试验己用于鉴别野外现场鸡血淋巴细胞和羽毛尖中的MDV 和 HVT。
3.5 抗体检测
检测鸡血清中特异抗体的试验对于病毒的发病机理研究和无特定病原监测很有用。 常用方法包括:琼脂凝胶沉淀试验、荧光抗体试验、ELISA 和病毒中和试验。 琼脂凝胶沉淀试验最不敏感,但用于监测感染或疫苗免疫鸡群的血清学还是很合适的, 但这些方法中还没有一种能区分三种血清型的抗体。
4 防控措施
4.1 免疫接种
MD 疫苗接种于出壳前和刚孵出的雏鸡, 因为早期免疫力很重要 。 细胞结合性疫苗和细胞游离性疫苗都是通过皮下和肌肉注射, 一般每只鸡剂量超过 2000 蚀斑形成单位(PFU)。 在孵化到 18 天直接给鸡胚接种疫苗也能发挥作用。
4.2 提高遗传抵抗力
遗传抗性鸡通过免疫接种得到的保护程度比易感鸡更大, 这使商品鸡育种者在选育计划中更加强调 MD 的抗性 。 但宿主抗性与疫苗之间的协同作用很复杂,血清 I 型疫苗对某种 B-单倍体型能提供最好的保护,但血清 II 型疫苗对 B5 鸡效果最好。 这说明在特定品系中优势 B-单倍体型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出最合适的疫苗。
4.3 管理措施
尽管最为主要的疾病控制措施是不现实的,但严格的生物安全可减少早期接触 MDV,是疫苗接种的关键且费用极低的辅助措施。 现代家禽饲养管理中, 仍然常常将不同日龄的鸡群放置在很远的地方饲养, 甚至还要重复使用上批肉用鸡群使用过的垫料,这不利于 MD 的防控。 对于 SPF 鸡群而言,需要更高的生物安全标准。 多数 SPF 企业使用空气过滤的正压动物房 ,连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可以成功的使鸡群长期免受 MDV 感染。 在这种情况下,生物安全成为疫苗接种的替代措施, 至少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在某些鸡群根除 MDV 提供实践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