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鸡行业从八十年代的好养到不会养再到会养,从越养越不会养、越养越不能养、越养越不敢养,到越养越明白怎么养、越养越知道怎么大养、越养越晓得怎么养好。主要还是行业大环境有关。
一、养鸡业的头号敌人是鸡病
我国现在的养鸡业,头号敌人是鸡病问题。谁战胜了鸡病,谁就能养好鸡,谁就能生产安全的鸡蛋产品,谁就能赚钱。经营管理的好坏决定企业的利润高低,疫病防控的好坏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蛋鸡的区域化结构基本显现,逐步形成了河北、山东、河南北部、辽宁东部以及江苏海安周边等几个蛋鸡养殖优势区域,这些地区蛋鸡业的发展,为保障群众生活供给、繁荣城乡经济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由于我国的高产蛋种鸡几乎全部从国外引进,引种的同时也引进了国外的鸡病,特别是一些高密度地区养鸡生产的无序化,加速了毒株的繁衍与变异,养鸡业发展几十年,培养了一大批兽医队伍,培养了一个大的兽药市场、一个大的疫苗市场,国内外的兽药疫苗厂商都看好中国市场,20多年前,养鸡500d,接种疫苗4次,用量仅需4羽份,现在养鸡500d,在高密度地区需要接种15次,用量达30羽份之多,而且没有原来的效果好,还常发生非典型性新城疫等疾病。这是目前鸡病业的现状,也是目前兽医业的现状。
二、高密度地区养鸡业带来的严重问题
1 环境污染
由于行业不规范,养鸡业的门坎低,不同规模的养鸡场户连成一片,一个村养几十万只鸡,产生的鸡粪乱堆乱放、病死鸡只乱扔、苍蝇蚊子乱飞,一场雨过后,鸡粪连带着死鸡满街漂流。一部分病死鸡只,深埋污染了土壤和水,焚烧污染了大气。在人与鸡粪、人与死鸡交错混合的环境下,由于细菌、病毒的繁衍变异,导致鸡发病增多、增强人畜共患几率增加。养鸡业的门坎低,鸡场高高低低,鸡舍长长短短,最后造成了一些大量养鸡场舍的废弃和劣质养鸡设备的淘汰,“固体垃圾”遍地。
2劣质的产品
鸡病多,用药用疫苗多,致使疫病、药残、疫苗残超标,产品质量低劣,且不说一些不法分子直接加工销售病死鸡只。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工农业都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都是先数量后质量,但是到目前为止工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是同步上升,而农畜产品却是数量上升,质量部分下降。30年前,肉蛋奶、粮果菜几乎都是无公害绿色甚至是有机产品,而现在是畜产质量事故频发。
3高昂的成本
在破坏环境的同时,由于鸡病多发,养鸡生产中的疫苗费用增加,兽药费用增加,企业的管理费用增加,而养鸡生产中的死淘率提高,鸡只的成活率下降,鸡只生产性能下降,导致养鸡生产的企业成本和社会成本大大增加。 污染的环境,导致了成本的增加、产品的低劣;高成本的低劣产品又导致了新的环境的污染,这就造成了我国一些地区养鸡业的恶性循环。
三、鸡病多发的根源是空气质量等空间环境问题
1从饲养密度的角度看空间环境
1.1为什么鸡病多发在高密度地区
30年来,我国的养鸡数量是大大地增加了,但是产品质量非但没有全面提升,反而部分产品的质量下降了,行业规范行业标准并没有跟上。我国养鸡业没有执行科学的行业发展规划。致使我国养鸡业的门坎很低,场与场、户与户、场户之间没有防疫隔离带,形成了一个地区性的高负荷载畜量,不能实行也不可能实行“全进全出制”,导致一户发病,谁也不能逃脱。
在一些高密度区域内,雏鸡、青年鸡、产蛋鸡并存,同一饲养阶段不同日龄的鸡群并存,往往是这个场(或批次)的鸡只还没有接种疫苗,那个场(或批次)的鸡只接种后却正在排毒;这个场(或批次)的鸡只刚刚用新城疫Ⅳ系疫苗接种过,那个场(或批次)的鸡只正在用新城疫Ⅰ系接种,这个场(或批次)的鸡只用2倍疫苗接种过,那个场(或批次)的鸡只用4倍量疫苗接种,加上鸡粪病死鸡的无害化处理跟不上,大环境的污染使场与场之间的疫病传染不可避免。
蛋鸡场几乎全是笼养,其饲养密度都在13只/m2左右。在这样高密度饲养的条件下,养鸡场本身选址不科学,鸡舍设计不规范,设施设备简陋,供温降温条件差,饲养管理操作不严格,通风不畅,鸡只在这样的环境下体质脆弱、免疫力下降,加剧了鸡病的发生、传播、蔓延。
1.2 我国低密度地区的养鸡业在快速发展
与一些高密度地区“养鸡难”状况相反的是,我国的西部地区和养鸡业欠发达地区,鸡病的问题并不严重,养鸡数量依然在快速增加,养鸡业依然作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快速发展,这是市场调节和生物调节的结果,这也是我国目前养鸡业区域性结构出现的新变化:高密度地区的养鸡数量在下降,规模在缩小;低密度地区的养鸡数量在增加,规模在扩大;高密度地区的养鸡企业在微利经营甚至在亏本,低密度地区的养鸡企业正在收获较好的利润。地区性的低密度,为我国养鸡业提供着发展空间。
1.3 为什么国内外的大规模高密度的养鸡场的生产效率仍然很高
饲养密度每增加1倍,鸡病发生的几率就增加4倍,这是密度与鸡病之间的关系。但是,国外的高密度饲养情况(舍内高密度)和目前国内几个大型养鸡企业,他们采取的“强通风”、“远隔离”等措施,即使是很高的饲养密度,其病原体的浓度也达不到致病的程度,其养鸡效率仍然很高。比如国外的八层笼养蛋鸡,其饲养密度高达20-30只/m2 ,由于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设施设备,保证了足够的通风、足够的温度,国内有几个大型养鸡企业,虽然他们的养鸡规模很大,但由于整个鸡场座落在远离村庄的野外,场内的小气候控制的较好,鸡病就少,鸡只的生产性能也能得到良好地发挥。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高密度地区的“养鸡难”,还是低密度地区养鸡业的快速发展,都证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鸡病是否多发取决于空气质量等空间环境的优劣。
2 从畜牧学的角度看空间环境
我们从畜牧学角度列出养鸡的六大因素:饲料、光照、饮水、空气、空间、卫生。取高密度地区的工厂化养鸡场与农户庭院式养鸡进行对比,发现养鸡生产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尘埃浓度和生存空间存在显著的差别。鸡病多发,并不是养鸡场在饲养管理这几个方面的工作没有做好,他们往往在这几个方面做的比农户庭院饲养优秀,农户的庭院式养鸡在这几个方面恰恰不如工厂化养鸡场。二者的区别正是在另外两个因素:空间和空气。养鸡厂鸡只所占的空间远远低于庭院养鸡所占的空间,空气质量也不如庭院养鸡。从畜牧学角度看,高密度地区养鸡场鸡病多发的原因是其饲养空间小和空气质量差造成的,而农户庭院养鸡场之所以能够正常生存,是因为其养鸡的空间大和空气质量优良。
3从传染病学的角度看空间环境
从传染病学看,疾病的传播流行有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在我国的一些高密度地区,养鸡场户多、从业人员多、大环境污染、机械化程度低、通风不良、小环境控制差,加上养鸡场建设的“无政府”状态和行业的无序化管理,死鸡、病鸡、带菌(毒)鸡(包括引种)等污染源很多;粪便、尘埃、孵化厂、养殖厂、屠宰厂和近距离的饭店、工厂,大量的兽医人员、经销商、进出车辆和进出货物以及养鸡户人员之间的频繁流动,为鸡病传播提供了媒介,鸡长期在恶劣的环境下生活,处于亚健康状态,抗病力非常的脆弱,这样的环境鸡病多发就成为必然,并且随着鸡病的发生传播,随着易感鸡变成传染源的不断发展,传染源越来越大,鸡病就越来越多。由此可见,鸡场大环境的改善(隔离)、鸡舍小环境的净化(通风)是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鸡只抗病力的根本途径。
4从兽医综合防治的角度看空间环境
我们从兽医综合防制角度列出养鸡的六大条件:隔离、消毒、增强机体免疫力、疫苗预防、药物预防、药物治疗。目前我国的养鸡场户最注重的是疫苗预防和药物治疗。养鸡业的无序化,宏观管理的不规范,一些高密度地区大环境和小环境的严重污染,导致一些养殖户用药物和疫苗养鸡,这样只会导致病原体的泛滥,导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恶性循环。因此要根除鸡病,就必须更加注重兽医综合防制中的隔离、消毒、增强机体抗病力以及药物预防,在这个前提下再加上疫苗预防,才是真正的“预防为主”、“综合防制”。从兽医综合防制的角度看,目前存在最薄弱的环节是隔离、消毒和增强机体免疫力,而这几个环节的工作都是为了控制鸡场的大环境和鸡舍的小环境。
四、战胜鸡病的思路
我国一些地区养鸡业最大的问题是养鸡场布局选址不科学,以及鸡舍结构及配套设备不完善不先进,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兽医从业人员,即便如此也做不到很好的控制。由此可见,控制鸡病、消灭鸡病必须按照鸡的生物学特性要求,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设计营造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
1 实行科学的规划布局
政府要求对养殖业的发展制定一个整体的规划,比如哪些地区、哪些地方可以建设养鸡场,哪些地区、哪些地方不可以建养鸡场。就全国而言,这个规划应体现的是将规模化标准化的养鸡场分散的相对均匀地摆布在全国各地;就现实状况而言,这个规划应体现出养鸡业要退川进岭上山甚至进军荒原;在规划区域内还要象林区设置动物防疫隔离带,一旦某个区域发病也不至于传染其它区域。政府还应结合规划布局与养鸡业的发展,保证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等。
2 加强行业规范与政府扶持
养鸡业至今还没有真正的行业规范,或者说至今还没有真正的执行行业规范,重大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的流行和食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频发已是对我们的严重警告,实行准入制度,规范行业行为,实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已迫在眉睫,比如要求养殖场与养殖场之间必须保证生物安全距离(3公里以上);一个蛋鸡养殖场的规模必须达到5万以上并实行整场的全进全出制。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养鸡场,要经环境评估、技术和管理能力达到要求的才能领证从事生产,法律法规要健全,监督管理体系要跟上。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规模化标准化养鸡业的发展的扶持力度,采用贴息、设立投资基金,按比例给予投资补贴,优先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优先安排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用地,给予良种补贴、无害化处理补贴和疫病防治补贴等配套扶持政策。
3 严格选址建场
布局是政府的工作,选址是企业的行为;规划布局是宏观,选址建场是微观,企业在政府规划的区域内选址建场,首先要保证养殖场与养殖场,养殖场与孵化场、屠宰场、废污处理厂、公路、医院、居民生活区之间的生物安全距离。其次是保证地势高燥、向阳、通风良好,给排水方便,远离噪音。其中通风是最重要的,背风是养鸡的大忌,山窝里、山体拐弯的地方不能选址建场,在平原地带如果是顺风向选址建场,场与场之间的生物安全距离至少要保证5公里以上;养鸡场内的鸡舍与鸡舍之间如果是顺风向建设也要加大间隔距离。这样的选址建场虽然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基本建设投资,但它的投资是一次性的,收益是长性的,与节约用药用疫苗等生产成本、提高养鸡业的生产效率、提升食品安全质量水平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4 推行鸡舍与设备的标准化
几十年来,简陋的鸡舍和粗糙的设备是影响我国养鸡企业生产潜能发挥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养鸡舍的建筑要推行标准化,养鸡设备也要推行标准化,用标准化的防寒保温防暑降温设施设备为鸡只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用标准化的消毒、防疫和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净化养鸡场生物环境;用标准化的料线、水线、鸡笼、通风、光照等设施设备,最大限度的提高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工对鸡只的应激。鉴于目前状况,最重要的应该保证最低饲养密度和舍内足够的通风量,主要是提高鸡只的占有面积和保证通风量。
5 落实消毒、免疫接种、无害化处理等措施
在具备,上述条件的前提下,养鸡企业还要落实防疫、消毒和无害化处理等措施,人员、设备、物品、饲料进出要严格消毒、实行全进全出制、做好防鸟防鼠等日常管理工作,制定防疫程序实施免疫接种,统一处理粪便统一处理病死鸡只等等。尽管如此,养鸡不可能不得病,只是在或多或少的鸡病中经营下去。我们只有把各层面各环节的工作都做好了,鸡病才能得到更好的控制,鸡只的生产性能才能更好地发挥,企业才能壮大,行业才能健康发展。
总之,控制消灭鸡病、保障养鸡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任何单一的方法都不能解决问题,这里面既有政府的工作,又有企业的工作,既有畜牧方面的工作,又有兽医方面的工作,它的核心是为鸡只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空气空间环境。
五、我国养殖业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未来养殖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实现由污染的环境高昂的成本低劣的产品,向环保、节能和生产大量绿色安全食品的转变,实现由小规模大群体、先发展后规范,向在规划范围的前提下实行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的转变,实现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我国未来鸡病控制的方向应有三大转变:一是养鸡生产从耕地面积比例大的平原地区向非耕地面积大的丘岭荒原地区转移;二是从人口、养殖密度高的地区向人口、养殖密度低的地区转移;三是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
三大转移可实现六大目标:其一是退川进岭上山、实行远距离规划建场的养殖模式,可以大大减少鸡病,降低人畜共患病的几率;其二是可以少占耕地,让好的土地发展种植业,提高现有土地的利用效率;其三是在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的同时,在山区、丘岭甚至荒原上建设大规模的养鸡场、畜禽良种场,又提高了非耕地资源的利用价值;其四是在边远山区建设养鸡场又成为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好项目和有效途径;其五是远离建场、采用先进的设施设备、实施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可以大大降低疫苗兽药人工等生产成本和社会管理成本;其六是可以生产出大量的绿色安全食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生活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