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蛋鸡养殖业当前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蛋鸡养殖业当前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
||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表时间:2011/8/12 18:39:19 点击:274 |
||
一、目前养殖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对于目前我国养殖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角度不同,观点不一,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家禽养殖从业者达成共识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小规模,大群体,效率低,质量控制难
船大难调头,有的时候,大型企业往往没有小型养殖户效益高,甚至出现亏损,但从长远来看,规模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认清现状对于今后工作的开展有重大指导意义。
2、 房舍简陋,设备落后,环境控制难
由于观念和资金的限制,养殖户对于房舍及饲养设备的投入不足,造成房舍简陋,设备落后,对饲养环境的控制造成一定困难。
3、 疫病蔓延,滥用药品,养殖效益低
当前养殖业中的疫病现象越发严重,而养殖户由于缺乏相应的疫病防控和治疗经验,普遍存在乱投药、滥用药的现象,造成养殖效益低下。
4、 信息不畅,决策短视,市场大起大落
养殖户由于缺乏准确的市场信息,往往在行情好的时候一哄而上,行情差的时候一哄而下,造成市场的大起大落。这一现象在蛋鸡养殖户中更为突出,经常在价格最高的时候采购鸡苗,价格最低的时候卖出鸡蛋,可称之为“大白菜现象”。即北京郊区的大白菜,菜价低的时候白菜上市,菜价高的时候又没有大白菜出售,常年亏损。
5、 品质无法保证,食品安全事件常有发生
值得庆幸的是,蛋鸡产业从业者生产的鸡蛋是动物的卵,属于繁殖产品,基于自身后代的繁殖需要,通过卵巢屏障可以屏蔽或者稀释绝大多数有害物质。但小分子的化合物无法屏障,如添加了苏丹红的红心鸡蛋、美国沙门氏菌污染鸡蛋事件等,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鸡蛋也存在多种安全风险。国内外任何地区发生鸡蛋安全事件,都会对行业造成危害,总体来说蛋鸡行业是相对脆弱的,利润低,经不起如此打击。
6、 部分政策导向出现偏差
有关部门习惯于将畜牧产业变为扶贫工程,经常将鸡苗当做扶贫的物品,发给农户养鸡致富。但是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更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发展畜禽养殖,没有政策和资金的配套是很难运转的,畜禽养殖是一个现代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不是简单用来扶贫的。
二、未来养殖业的发展方向
1 规模化、标准化是产业发展的要求
纵观中国蛋鸡业整个发展历程,笼养是蛋鸡养殖的第一次革命。改革之初鸡笼的形式多样,大棚的、钢筋焊的、自己搭的。经过5年(1980-1985年)的发展,没有实行笼养的被市场所淘汰,实行笼养的得到长足发展,规模越走越大。
第二次革命即将到来,源自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食品安全的要求,当前食品安全已经引起广大消费者和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其次是产业发展的需求,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已经对行业发展形成了巨大压迫;再次是政府对行业的主导作用,“十二五”期间,农业部计划对蛋鸡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补贴4个亿,各个省每年都有名额,省、市、县自身还出台养殖的界定标准是:蛋鸡饲养量在2-5万、独立建场、法人企业、脏道净道分离,配备四项设施(通风、喂料、喂料、除粪)、具备核算体系、排水系统等等。
2 无公害、健康产品是未来消费的主流
现今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特别最近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对畜产品消费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其实家禽养殖的利润很低,完全用玉米做饲料都很困难,根本没有闲钱来添加激素,这无异于增加了额外的成本,根本得不偿失。相比而言,家禽产品之所以如此物美价廉,得益于多年来家禽育种、营养等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从业者的辛勤劳动。
另外,当前的消费方向存在误区,消费者偏好笨鸡蛋、土鸡蛋,其实他们真正的诉求是希望吃到更符合生物学性、符合自己消费心理、符合健康安全理念的产品。只要真正展示出家禽产品的生产模式和生产流程,消费者一定会认可。
3 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突显
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可以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行业信息和市场动态。兼听则明,多得到一些信息,便能多得些实惠。
4 企业将承担更多的责任
鸡蛋作为一种农副产品,其消费特点是大多数产品没有标识、生产厂家、品牌、执行标准、保质期等,与萝卜、白菜没有区别。下一步要由传统的农副产品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商品。作为商品就要有商品的属性,要依法设定生产的主体、执行产品标准、制定产品标识。鸡蛋还是一种特殊商品——食品,这需要通过更多的认证。未来鸡蛋的生产主体将是企业,个体经营者将转变为现代企业,要依法设立、注册并接受监督和管理。
5 品牌经营,商业化运作成为必然趋势
任何行业都会有自己的品牌产品,有品牌,才能有差异、有增值,品牌可以创造效益、调高价值。
三、 未来发展战略
1 走计划经济路线
什么叫计划经济?换个说法就容易接受,订单经济,目前很多农产品都走订单路线,为什么鸡蛋不能走订单路线呢?完全可以走。农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其需求比较特殊,价格弹性非常差,价格调节能力很弱,多一点就饱和,少一点就有缺口,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民无法把握消费市场的变化,也无法预测未来总产量的情况,计划经济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2 总量控制,适度规模
祖代蛋种鸡只要减少数量,雏鸡价格就会涨,所以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措施就是养殖减产,只要一减产,价格马上就会上去。而祖代蛋种鸡存栏总量最好控制在20万套左右,20万套祖代可以生产商品蛋鸡15亿只,去除死淘大约还有12亿只,过度饲养就等于浪费。同时还要鼓励发展1-5万只规模的蛋鸡养殖户,规模产生效益,以饲养一只蛋鸡赚10块钱为例,养1万只能赚10万元,养2000只只能赚两万,不如外出打工。
3 限价和保护价都是调控手段
任何一个行业都是整个社会产业链的一部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暴利或严重亏损都是对整个行业的损害,并且会影响上游和下游。这种过山车式的行情对行业发展其实并不利,此时如果没有限价和保护价等宏观调控手段的话,将会同肉鸡、肉鸭行业一样大起大落,赚的多,赔的惨。
4 产业格局一体化,流通范围有限化
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上下游完全配套;淘汰鸡和未经清洗消毒的鸡蛋禁止无限流通;专业育雏,实现养殖小区或一个村的全进全出;根据人口、土地、意愿等因素,配额生产鸡蛋,市场需要多少鸡蛋,就养多少蛋鸡,自产自销,本地生产的鸡蛋主要供本地消费。
在我国,已经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大中型蛋鸡企业,能力和水平相对较强,可以做一些小养殖户目前干不了或干不好的事情。例如新品种培育,种鸡或孵化等高投入产业鸡蛋加工、品牌化运作等资金量大的产业,以及围绕蛋鸡养殖形成的产业链上的其他产业,与养殖户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共赢,不要抛弃农户,没有农 户,行业将不能稳定发展。
中国的蛋鸡产业,任重而道远。 |
||
|